Saturday, July 27, 2013

澎湖的咖啡(四)原豆工坊

今天剛好去市區

跑了原豆工坊
後來才發現 大家推薦原豆的syphon 原來是因為 他們也只有賣syphon

點了杯Guatemala Huehuetenango 本來是要點kona來看看 自己之前espresso煮的 和syphon的不同
但是老闆說沒有kona 只好點個 很多人稱讚 但是我沒喝過的 Huehuetenango

咖啡來的時候 老闆放了兩塊 澎湖花生酥


我本來也是想 是不是花生酥的香味 和Huehuetenango可以產生個完美地結合 然後味道在嘴巴中互補之類的美味

但是花了整整兩個花生酥 和半杯的咖啡
我的結論是
應該是我的舌頭駑鈍 不然就是老闆只是 用當地的食物放上來
因為喝不出特殊的融合


後來想要自己試看看 這個豆子 所以跟老闆買了生豆
不過老闆的講法是 他已經沒有在賣了 但是少量可以賣

價格是300塊 500g
自己學得是有點貴
好在剛好跟阿黃 買了些生豆 今天也到了
之後就可以自己烘咖啡了

結論覺得 原豆的咖啡 好像也沒有太令人驚艷
也符合當初學妹的說法 (沒有很特別)

Wednesday, July 24, 2013

澎湖的咖啡(三): 蒙地卡羅

蒙地卡羅 咖啡館

昨天晚上去了 蒙地卡羅
因為剛好有學長來出差 晚上在馬公吃完飯 就到附近的咖啡店喝個咖啡

蒙地卡羅 根據網路上的說法 是syphon不錯
澎湖學妹的建議是 不能接受老闆娘的手法 (雖然我也沒問清楚)

所以我看了菜單半天後 點了杯拿鐵 (Latte)
畢竟這是最基本的咖啡 應該不會出錯吧?!

點完後 就偷偷注意老闆娘的動作 也稍微觀察一下
老闆娘開始煮syphon 我一開始猜 是學長的單品(藍山)

但是又看到老闆娘 拿出鮮奶 放到鍋子裡加熱 我就擔心了一下
開始把頭往 吧臺裡面瞧
看了半天 看不到義式咖啡機
就很擔心的問了老闆娘

果然~ 他們家的咖啡 都是用syphon煮的
(更正一下 其實我偷偷看到 吧臺後面 有一罐雀巢即溶咖啡 但是我不知道 那是用在哪裡的)

趕快問一下 我的拿鐵是怎麼煮的 老闆也回答是syphon
我就詢問可不可以換咖啡 換成單品?(畢竟 先入為主的認為 syphon 煮出來 就直接喝黑咖啡)
但是已經太遲了

在老闆強烈建議 他們家的拿鐵也很好喝 (但是我真的不覺得 那會是拿鐵)
我就試看看吧

飲料到的時候 奶泡打得滿漂亮的 可能是手動奶泡杯做的(因為沒聽到蒸汽的聲音)
手動奶泡杯 以前也玩過 但是也沒辦法打這麼細 (或是老闆有把大的泡泡挖掉)
奶泡上面 放幾片 萊姆皮(或是綠色的檸檬 我聞不出來差別)
香味上面 很不錯
喝起來 咖啡的層次也還有 配合牛奶和萊姆皮的味道 其實很清爽

不過老闆娘 要我攪一攪
我不懂 這個目的為何 因為攪完後 喝起來也沒有什麼差別


學長點了杯藍山 但是我猜不是真的blue mountain
因為所有的單品 價格是在140-150
從特調 巴西 曼特寧 藍山 都在這個價格

整個裝潢不錯 飲料的種類 從cocktail 到spirit 到 whisky都有
但是咖啡的部分 就顯得弱了很多
應該不算個真正的咖啡館

但是用餐環境很舒適 還有漫畫可以看(看完了幾本 “咖啡時光”)

我想 在不想喝咖啡的晚上 我也許會過去

Tuesday, July 16, 2013

澎湖的咖啡 (二) 捌捌零(aka 880)

16/July 
880(捌捌零)
今天剛好去馬公吃午餐
吃完才想到應該去計畫的咖啡店 喝個咖啡
無奈出門太急 沒有記下任何地址

有緣的是 在回家途中為了散躲一臺衝出來的機車 而轉進巷子(反正都在亂走)

一抬頭~ 880!!
也不管正在喝 綠豆沙牛奶 就衝到店前面
考慮許久 決定先買咖啡豆就好(因為已經有飲料了)
世界真小 一進門看到當初在台灣實驗室認識的聖雯學妹(ps 但是對方是台大的 pss但是我不是)
寒暄了幾句後 (好像還聊滿久的) 就決定買Ethiopian Yirgacheffe的豆子

店長再讓我挑選時 很熱心地拿出 所有的咖啡豆(Kenya AA, Tanzania, Yirgacheffe 和Sidamo)

我最後買了 Yirgacheffe 因為覺得便宜半磅230
雖然生豆價格 可能是Kenya AA或是Tanzania比較貴 (當然Tanzania也喝過很便宜 都是看莊園 我想)
但是我最近跑咖啡店 不知道為何Yirgacheffe竟然都賣到5-600一磅 (看起來也不是grade 1 )
880的yirgacheffe應該有grade 3吧 (大小應該沒到grade 2)
不過烘的很均勻 我就買了

店長(和我朋友)都有推薦 Gesha (or Geisha) 

但是窮人我 還是買平價的咖啡就好
而且我並不信任我自己的手沖技術(和澎湖的水質)

最後跟店長又扯了幾句後 覺得口渴(喝完綠豆沙牛奶) 所以決定買一杯Sidamo外帶


目前邊打字 邊享受這杯Sidamo 

雖然有點涼(從馬公騎到青灣)
但是多層次的味道 (還有那種草味)實在是我懷念的Sidamo

下次應該會點個Geisha 來看看店家怎麼表現 這個豆子


結論是這家880真是好 下次還會去消費

Sunday, July 14, 2013

澎湖的咖啡 (ㄧ) panda

因為研究關係 跑來澎湖
今天剛好簽了電動機車 所以去晃晃 順便喝咖啡

想找到可以下口的咖啡 但是可能要慢慢試看看
這幾天將會紀錄 幾家網路上說不錯 的咖啡店的經驗

July/14/2013

胖達咖啡(Panda) 位在民生和民族交叉口

網路上看到東西好吃
但是我今天去喝了咖啡 (曼巴單品) 還滿失望的

單品是寫是自家烘培 但是還沒喝 就聞到 太焦的味道 烘培大概已經過了二爆結束 (出油)那種油膩的感覺 再喝下去後 更明顯

本來是想點有牛奶的咖啡 但是用好一點的單品豆 (因為喝到太多很難喝的義式豆)

但是老闆說不行因為磨豆機 不一樣 (大概單品是用小飛馬 之類的等級 做espresso不夠細)單品中間 選來選去 只好選一個不會錯太多的Mandheling+Brazil 
因為買太貴的 不好喝浪費

結果~~沒喝完就走了 實在是很難喝
我自己烘到那種出油 都是直接丟掉(或送人)
這樣的還出來賣

離開時看到 隔壁有黑糖冰 就覺得 不如把一百塊拿來買冰還比較不會出錯

也許有人會說 我點錯了 應該要點肯亞AA或是其他高級豆子(其實肯亞AA的生豆也才15-20澳幣每公斤)
但是我覺得好的咖啡店 就是要讓各種價位的都一樣可以入口才行
何況曼巴也是寫自烘單品 我也不是點美式咖啡

之後收集了些網路資料
以下幾家這兩個月會去喝看看 

880(捌捌零)
原豆咖啡工坊
吳朱利安咖啡館
及林春咖啡
巴里園咖啡
夏日咖啡館(山水海灘附近)
蒙地卡羅 (馬公市 民生路17-4號)
行動咖啡車(三多路 澎科大前)

Tuesday, March 12, 2013

PhD poster- Feng-shui under the sea






去年的ICRS研討會 把我PhD的成果 大致上用一張海報 整理出來
題目用比較catchy的標題 看看可不可以多招一些人來看 (結果好像普通)

PDF 連結(blogger只能用jpg等圖片檔)
http://www.academia.edu/2066772/Feng-Shui_under_the_sea_optimal_microhabitat_for_coral_trout_recruits



Friday, February 15, 2013

PhD成果

花了我兩三天 把PHD的論文用中文簡單的寫成成果報告書
目的是要繳給教育部作為留學獎學金的契約條件一部分

寫完後 發現雖然不是masterpiece 但是也是相當清楚的中文科學文章
就這樣燒掉可能就太浪費了
只好貼上來自娛娛人

海洋保護區已經在全世界被廣泛地運用在珊瑚礁的管理。海洋保護區已經被證明可以維持或增加生物多樣性。同時保護區可以增加被保護物種的體長與數量,並用在海洋魚類的永續利用經營上面。然而,海洋保護區的效果在文獻上面仍有非常大的差異。有一些保護了數年的保護區只有維持同樣的數量,甚至數量下降。相較於有些保護區增加了20-240%的被保護物種。這種差異推測可能來自於1.保護區內棲地的條件,2.保護物種的生態特性,3.保護區和其他珊瑚地區之間的流通特性和4.保護區執行的嚴格程度。除了保護區的管理執行程度是由人類所造成的影響外,其他可能原因都是因為環境因子和保護物種的入添(recruitment)特性有關。因此,深入了解重要物種的入添在保護區及非保護區的表現,可以在管理成面上作為改善保護區的效用,並且可達到珊瑚礁漁業永續利用的可能性。我的博士論文中首先記錄了三種掠食性魚類,花點刺鰓鮨(Plectropomus maculatus)胸斑笛(Lutjanus carponotatus)和玳瑁石斑鱼(Epinephelus quoyanus)的幼魚入添棲地選擇。我使用創新的棲地上下分離的定義方式來歸類棲地的選擇,可以成功地歸納出掠食性幼魚在棲地選擇上不但結構物是很重要的遮蔽所,砂質的鬆軟底質更是提供重要的食物來源。這個發現除了野外的觀察外,也用了人工模擬環境測試了遮蔽物和食物的選擇來印證這個發現。此外,比較入添幼魚的攝食行為來推測高密度的掠食者在保護區內是否對於入添造成影響。結果顯示保護區中密度較高的掠食者並沒有間接的影響小魚入添,至少在攝食行為上。此發現可以推論自相殘殺(cannibalism) 的現象在保護區並沒有顯著的較頻繁。最後,我測試了入添熱點(recruitment hotspots)對於保護區魚類群聚的影響假說。利用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GLM; 廣義線性模式)去測試兩個因子:入添熱點和保護區對於成魚和幼魚數量的影響。結果顯示入添熱點對於成魚和幼魚的數量都有顯著的影響。保護區則只有對於成魚有影響。此結果符合我們的假設,並且可以支持入添熱點是永續珊瑚礁魚類利用的管理上非常重要的因子。


魚類的過度捕撈(overfishing)已經成為海洋資源衰竭的一個重要的警訊。這些過度捕撈的現象尤其發生在高食物階層的掠食性魚種,像是旗魚,鮪魚和石斑魚等。掠食性魚種成為主要的捕捉對象不外乎是因為其體積大,肉質深受人類喜愛等。然而同樣的掠食性魚種因為成長緩慢,成熟個體大等生物因素,也讓掠食性魚種對於過於的恢復特別緩慢。在珊瑚礁生態系中,掠食性魚類的過度捕撈也是嚴重的問題。有許多的管理方式可以改善珊瑚礁魚類的過度捕撈,並達到永續利用的目的,像是體長限制管理,繁殖季節限制和保護區的劃設。其中,保護區的劃設被認為是非常有效的方式,且許多研究也已經證明了保護區裡面魚類多樣性的增加和魚類資源的恢復。然而,也並不是所有的保護區都是快速的恢復,更多研究指出應當要配合環境地理條件,及保護物種的生物及生態資料才能更有效的增加魚類資源,尤其是提供給保護區周圍來達到永續漁業利用的目的。

究竟要如何管理海洋保護區才能達到永續漁業利用的目的呢?在珊瑚礁魚類族群上,除了個體在不同礁區的移動有限制的增加或減少族群數量外,仔稚魚的入添對於珊瑚礁魚類族群是非常重要的補充或增加來源。而自然死亡率從入添的棲地選擇到成功地加入族群是非常的高(推估有90%的死亡率從漂浮期到沈降)。此外,因為人為直接的破壞及干擾,或是間接的環境變遷造成的棲地損毀更是會增加這些入添魚苗的死亡率。因此本研究目的主要在研究瞭解環境棲地對於珊瑚礁漁業性魚類的關聯,並且從中找到可以應用在保護區管理的可行的操作。

一般來看由於珊瑚礁魚類大部分是採漂浮性擴散生殖,因此其仔雉魚的入添期仍是一團謎。仔雉魚的入添對於整個魚類的動態會有很大的影響,因此了解於內的入添將會是解決及預測珊瑚礁魚類群聚跟族群的重要研究(Schmitt and Holbrook 1999a)。許多生態相關研究已經開始著手,像仔雉魚游泳的能力及後仔雉魚期的時間會影響珊瑚礁魚類的分布,許多魚類會有長距離的擴散能力,但是也有些魚會入添到來源處。其他像是珊瑚的結構也是被早期注意到影響仔雉魚入添到珊瑚礁的重要因子,是由於不同的珊瑚種類會造成不同的微棲地給不同種類居住(Schmitt and Holbrook 2000)。有些研究已經在珊瑚礁的雀鯛魚類進行Dascyllus reticulatus, D. aruanus etc,發現她們有些會佔用不同形式的珊瑚礁造成隔離,也有些會喜好類似的珊瑚礁造成經爭。此外也發現D. aruanus會選擇住在活的珊瑚中,而不去住在旁邊具有同樣結構的死珊瑚(personal observation)。然而這些珊瑚個體對於珊瑚礁魚類的研究目前都還關注在少數的科,例如雀鯛魚科,隆頭魚科和蝴蝶魚科。很少數的研究發現珊瑚礁對於掠食性魚類(漁業性魚種)的研究。

一般珊瑚礁魚類的入添並不是隨機且均勻的分佈在珊瑚礁區。許多小範圍的珊瑚礁發現具有高於平均入添數量的仔稚魚。這些具有較高數量入添幼魚的地區就稱為入添熱點(recruitment hotspots)。入添熱點這幾年才僅僅被發現在珊瑚跟雀鯛魚上,並沒有任何研究討論掠食性魚種及經濟性魚種的入添熱點。在大部分的珊瑚礁生態系裡面,(Serranidae)和笛鯛科(Lutjanidae)是兩個很重要的珊瑚礁經濟性魚種。這兩科的魚類成為重要的經濟性魚種不外乎是體長大和肉質鮮美。科的最大體長依照不同的種類可達(40 cm– 2m TL),笛鯛科則是介於(30-40cm TL)之間。由於兩者都是肉食性掠食者,這也是它們具有結實和有彈性的肌肉主要原因。雖然這兩科的魚類已經被研究過許多項目包括生理生態,保護區的數量變化。但是還沒有任何的文獻詳細的報告它們入添幼魚的棲地選擇。因此我們假設若是可以找出這兩個物種的入添幼魚棲地選擇,並瞭解這些選擇的生態因素。這是很有可能將這兩科的入添熱點納入保護區管理的重要因子來達到珊瑚礁經濟性魚類永續利用的可能目標。

為了調查野外珊瑚礁經濟性魚類的入添棲地選擇。我們在南部大堡礁Great Keppel Islands島群調查三種當地主要的掠食性魚類的族群數量和棲地選擇,花點刺鰓鮨(Plectropomus maculatus)胸斑笛(Lutjanus carponotatus)和玳瑁石斑鱼(Epinephelus quoyanus)。其中前兩者是澳洲大堡礁區重要的漁業魚種,無論是休閒釣魚或是經濟性捕捉。最後的玳瑁石斑鱼(Epinephelus quoyanus),在大堡礁昆士蘭地區因為漁業的最小體長管理(Minimum legal size regulation) 下,玳瑁石斑鱼(E. quoyanus)的平均成熟體長(35cmTL)小於漁業限制體長(38cmTL),所以並不是漁業目標。但是在大部份玳瑁石斑鱼(E. quoyanus)的分佈地區(印度西太平洋,也包括台灣),玳瑁石斑鱼(E. quoyanus)是非常普遍的食用魚種。因此這三種掠食性魚種的入添棲地選擇,和生態背景資料對於整個印度西太平洋的資源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資訊。

為了建立入添仔稚魚的族群分佈,在2008年和2009年,我們進行了大規模的仔稚魚族群調查及捕捉。總共動員了3艘小型動力漁船,15名潛水員,進行了約三個禮拜的調查及採樣。20082009年分別採集了花點刺鰓鮨(P. maculatus)107&93隻,胸斑笛(L. carponotatus)106&92隻和玳瑁石斑鱼(E. quoyanus)135&103隻。有效的胃內含物(gut content)數樣共有花點刺鰓鮨(P. maculatus):159個,胸斑笛(L. carponotatus):96個和玳瑁石斑鱼(E. quoyanus):159個。這些採樣資料的GPS位置配合GIS的軟體,就可以做入添的數量分布圖 (圖一)。 這樣的分布圖是文獻上看到的第一次利用空間軟體去呈現入添熱點的資料。這個資料也是我的論文的基礎。所有之後的發展就是依照這個圖片作為入添熱點的背景資料。


定義了掠食性魚類在Great Keppel Islands的入添熱點後,第一個要回答的問題就是“保護區因為禁漁而造成的掠食者增加是否會影響保護目標物種的入添?”會有這個疑惑都是過去研究已經發現掠食者的密度增加就會捕食更多的小魚。重要的研究是Graham et al (2003)指出了保護區裡面高密度的掠食者(P. leopardus)顯著的降低了保護區內雀鯛魚的豐度,尤其是Acanthochromis polyacanthus(多刺棘光鰓鯛)。因為在P. leopardus胃內含物的研究裡面有發現A. polyacanthus是主要的食物來源(St John et al 1999)。但是這個現象卻一直沒有被完整的研究去証實是否保護區內過高的掠食者會造成自相殘食(cannibalism)的現象增加。但是一些單純用數量來臆測的研究(Ayling et al 1991)卻成為許多後來研究報告引用保護區內自相殘食的現象的報告。這樣過度的推估卻還沒有研究去具體的測試。

直接的測量此問題“是否保護區內過高的掠食者會造成自相殘食(cannibalism)“確實不太容易。限制是在觀察到入添的自然被捕食率有限,檢測掠食者的胃內含物也無法定量到對於死亡率的影響,因為入添的掠食者仔稚魚被捕食率相較於其他食物很低。因此無法有效地用直接測量的方式來測試此假說。我們這邊利用間接的方式測量,也是所謂的“非致死”影響(non-lethal effect or non-consumptive effect)。這個非致死影響是建立在假說:高密度的掠食者會影響入添仔稚魚的生態行為,尤其表現在攝食上面。因此測量入添仔魚在保護區和非保護區的胃內含物差別可以測量掠食者對入添仔稚魚的影響。這邊我們利用多變量分析的多變因PERMANOVA分析。變因為1.保護區vs非保護區;2.物種;3.體長(連續變數covariate)PERMANOVA分析結果顯示入添掠食性仔稚魚的食性在保護區和非保護區間無差異(表一),但是在物種和體長上有差異。結果推測保護區的高密度掠食性魚類並沒有對於入添仔稚魚的攝食行為有影響。且三種入添仔稚魚-花點刺鰓鮨(P. maculatus)胸斑笛(L. carponotatus) 和玳瑁石斑鱼(E. quoyanus)有食性的區隔和成長食性之變化(ontogenetic diet shift)§[1]

瞭解保護區對於入添仔稚魚沒有顯著性的影響 後,我們要追尋的是怎麼樣的關鍵棲地是入添掠食性仔稚魚的選擇。一開始我們用傳統(或是普遍使用)的期地分類去歸納掠食者仔稚魚的偏好。初步結果顯示他們偏好活珊瑚,尤其是鹿角珊瑚(Acropora),但是如果細看入添仔稚魚最豐富的地區,其實並沒有最高的鹿角珊瑚覆蓋率。這樣的矛盾使得我們不得不去重新想想實驗的設計。仔細回到野外觀察掠食者仔稚魚的偏好,發現掠食者仔稚魚並不是單純的偏好鹿角珊瑚(Acropora), 掠食者仔稚魚偏好位在沙地上的鹿角珊瑚(Acropora)。因此我採用創新的二部分棲地分析法,我們把過去常用的棲地總類分成上部結構(upper structural shelter)和下部底質(underlay substrata)。如此方式重新分析入添掠食者仔稚魚的選擇棲地則為鹿角珊瑚(Acropora)在沙地上(圖二)。

 

我們用新的棲地歸納的方式成功的建立出這種活珊瑚在沙地上的棲地是掠食性仔稚魚入添的選擇棲地。除此之外,我們也看出了掠食性魚類具有明顯的成長棲地變化(ontogenetic habitat shift)。入添的仔魚最初會選擇上述的棲地。之後慢慢的往比較深的棲地和比較開放的珊瑚移動。我們推測這也是跟它們食性需求有關。除此以外,三種不同的掠食性也表現出稍微不同的棲地選擇。花點刺鰓鮨(P. maculatus)對於棲地比較有顯著的依賴性,隨著成長變得比較普遍的選擇深處棲地。胸斑笛(L. carponotatus) 在仔魚就選擇性低,但是仍偏向淺水域的各種棲地,成長後不管是棲地或是深度都比較廣泛選擇。玳瑁石斑鱼(E. quoyanus)則是從仔魚到成魚都有滿高的選擇,但是不分深度的選擇主要三種棲地(活珊瑚,死珊瑚,藻類)。我們重要的記錄了經濟性的掠食性魚種對於活珊瑚的需求,這些資料加強了我們對於珊瑚礁生態在珊瑚礁漁業的重要性§[2]

我們在上個研究建立了掠食性珊瑚礁魚類對於棲地的選擇,尤其是入添的仔稚魚是非常稀少的研究。雖然我們從野外的觀察發現了活珊瑚在沙地上是入添掠食性仔稚魚的優先選擇期地,但是我們並不瞭解背後的生態原因。根據其他的珊瑚礁魚類文獻,絕大部份魚類的棲地偏好不外乎遮蔽所和食物來源。因此我們可以有信心地假設掠食者仔稚魚的偏好棲地-鹿角珊瑚(Acropora)在沙地上是因為同時俱有遮蔽物和食物來源。為了測試這樣的假設,我們進行了野外的被捕獲食物(prey)的調查,同時也建立了人工模擬環境的食物和遮蔽物分開選擇的操作實驗。從野外調查中,我們証實了鹿角珊瑚(Acropora)在沙地具有最高的實物豐度,雖然魚類和甲殼類食物的豐度在不同棲地有明顯的不同(圖三)。




  





在人工模擬環境的選擇結果,花點刺鰓鮨(P. maculatus)仔魚一開始出現了完全和野外不同的結果。但是過了兩天適應人工環境後,呈現偏好活珊瑚和死珊瑚勝過珊瑚碎片和藻類(圖四)。另外被捕食魚類的操作實驗則發現花點刺鰓鮨(P. maculatus)仔魚偏向鰕虎科的Eviota zebrina和蚓鰕虎科A. tetrophthalmus。其中E. zebrina是花點刺鰓鮨(P. maculatus)仔魚胃內含物常出現的食物。至於A. tetrophthalmus在人工環境被大量的捕食應該是因為花點刺鰓鮨(P. maculatus)仔魚是機會捕食者(opportunist)A. tetrophthalmus行動慢所以在魚缸中容易被捕食,雖然在野外中,未曾發現被攝食的記錄(圖五)§[3]

目前為止,我們的研究並不支持保護區會明顯地增加掠食性魚類的自相殘食(cannibalism)。我們也指出了掠食性魚類的棲地選擇,尤其是仔稚魚的入添熱點是具有這些重要的棲地。我們同時解釋及驗證了這個特殊棲地(鹿角珊瑚在沙地上)成為掠食性仔稚魚喜好棲地的原因。最後我們想要測試是否這些俱有良好棲地的入添熱點可以在管理上幫助保護區達到珊瑚礁永續利用的目標。為此,我們同樣在Great Keppel Islands進行兩個因子(保護區和入添熱點)的交互比較。正交試驗分析(orthogonal)去比較四組(保護區有入添熱點;保護區無入添熱點;非保護區有入添熱點和非保護區無入添熱點)區裡面花點刺鰓鮨(P. maculatus)胸斑笛(L. carponotatus)的體長資料。統計上利用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GLM; 廣義線性模式)去測試兩個因子對於成魚和亞成魚的數量影響。此外,我們也使用核密度推估分析(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KDE)來比較四個組的體長頻度表。



 

GLM結果發現無論是花點刺鰓鮨(P. maculatus)還是胸斑笛(L. carponotatus),保護區和入添熱點兩個因子都是成魚的數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但是只有入添熱點是亞成魚的影響因素,保護區對於亞成魚則沒有關聯。KDE分析結果顯示四組之間的體長分佈都顯著的不同,只有在保護區無入添熱點和非保護區無入添熱點之間沒有顯著差別。這也表示一旦失去有效的入添(入添熱點),有沒有保護區對於魚類體長都沒有太大的影響(圖六)。


總結整個博士研究,為了找出有實行性的方法來達到珊瑚礁經濟性魚類的永續利用,我們建立了入添掠食性仔稚魚的特殊棲地偏好-鹿角珊瑚(Acropora)在沙地上。這個發現也解釋了高珊瑚覆蓋面積不能代表棲地的良好,棲地的多樣性往往才能維持物種的多樣性,尤其當這些物種是隱密不容易發現,如掠食性的仔稚魚。忽略了這些珊瑚礁邊緣地帶的棲地,可能會導致這些珊瑚礁經濟性魚類族群在大量捕撈下崩解。此外,這些珊瑚礁邊緣的棲地,也發現提供了豐富的甲殼類和脊椎動物類食物來源。這些被捕食生物通常都非常細小而被忽略,但是這些小尺寸的生物卻是小尺寸的入添仔稚魚重要的食物,若因為環境破壞而失去這些小尺寸被捕食生物,我們可以預見這些掠食性魚類也會因此受到嚴重的影響。

某些珊瑚礁區由於有豐富的偏好棲地,和其它可能還未發現的原因,使這些區域成為掠食性魚類的入添熱點。入添熱點的仔稚魚豐度遠大於其他附近類似環境的珊瑚礁區。這些入添熱點也因此成為當地整個珊瑚礁的掠食者魚類族群非常重要的補充來源。我們的研究可以看到保護區加上入添熱點可以保證魚類族群的豐度,這些高豐度可以保證了足夠的族群進入繁殖並產生下一代,也相對的增加了保護區的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不過保護區通常在禁止魚類捕捉行為,雖然有可能間接的保護到珊瑚礁(如藻食性魚類可以控制藻類的繁生而達到幫助珊瑚生長),但是任何其他的人類活動也有很大的機會破壞了入添熱點內的重要珊瑚棲地,像是船隻污水排放,船隻的拋錨行為,甚至附近陸源的污染物。這些影響不但禁漁保護區無法控管,它們對魚類仔稚魚的傷害甚至是漁業捕撈的數十倍到數百倍。因此,除了原本的保護區管理之外,我們研究強烈的建議其他有效的棲地保護應該要嚴格的載入添熱點實行才可能有效地達到珊瑚礁漁業永續利用的目標。




§[1] 此篇研究發表在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Wen et al 2012)
§[2] 此篇研究發表在Coral Reefs (Wen et al 2013)
§[3] 此篇研究已經被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接受(Feb, 2013)